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闽南民系 > 宗教信仰

日本教

发布日期:[2007-12-17] 阅读人:1637  字号:      

  19世纪末传入泉州的日本教,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十大支派中的两个支派,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为日本佛教的派系之一,创始人是亲鸾,著有《显净土真实教行信征文类》一书,为该书教派的主要经典。他们认为佛教的“真实之教”是《无量寿经》,佛的最重要部分是阿弥陀所说48愿,其“本体”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该派认为只要念诵弥陀号,便可摆脱烦恼,死后也可往西方极乐净土而成佛,又可借佛力回世间普度众生。净土真宗允许僧侣娶妻和肉食。公元15世纪,亲鸾嫡系分为本愿寺派(西本愿寺派)和东本愿寺派(大谷派)等十个支派,统称“真宗十派”。传入泉州的日本教即大谷派,称东教,和本愿寺真宗派,称西教。但以大谷派势力尤盛。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驻厦门的日本教大谷派(东派)遣教士来泉州传教。据尤国伟《日本教入泉小记》云,首任日本教教士水谷魁耀“先祖南校场头一民屋为教堂……泉州人因它是日本人的教,就叫它日本教”。又云“日本教虽属佛教,讲的是佛经,符合泉州人的信仰习惯,因而颇有信奉其教的”。

  后因教徒日多,购买城西北大寺后(开元寺后)民屋拆建教堂,颇具规模,堂中为观音厅,龛内塑释迦牟尼立像。厅可容纳三四百人坐席。教徒礼佛,依照泉州人习惯,定于每月阴历初一、十五、二十八日。礼佛仪式于上午举行。教士供奉花果,烧香点烛,诵经、敲钟,然后说法。

  泉州人称观音大士为佛祖妈,每逢阴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称为佛诞。这几天泉州的日本教堂教要事事铺张,设宴演戏,招待泉州的地方官员和绅十,地方官绅也雇布袋戏、小梨园戏以应酬。

  泉州的日本教教徒分为两类,其一为助成员,即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们,对教堂有所赞助的人;其二为一般教徒。有泉州首饰业富商陈文沛,捐财发展日本教教堂,被指定为教学董事,因此社会势力大振,出入衙门,干预词讼。日本教士翻译林献章,亦借日本教势力,包揽词讼,要挟官厅。

  泉州大寺后的日本教教堂,全称是“大日本真宗大谷派本愿寺布教所”,系属东教。为传教方便,在教堂设立医院和漳化学堂,学堂分普通科、专修科两种,学制三年。日本教士田中善立兼堂长,小岛由道、川村启吉为教员,又聘请当地人为汉文教师。普通科修日文、算学、中外史地、理科、汉文、修身(四书、五经、尺牍)、唱歌、体操、图画。专修科修日文和科学技术常识。全校学生50人左右。汉文都放在下午学习,由秀才吴国恒及王锡丹、何祝尧授课。普通科毕业一届,专修科中途停顿了。田中善立在泉州传教和教学过程中,注意调查福建和台湾的社会,著有《南靖与台湾》(一名《南支那与台湾》)一书。许多日本人到泉州,都寄宿日本教堂。

  其时泉州新门街有洪氏大族人洪浦南,想另树一帜,到厦门联络日本教西派教士来泉州,在新门街洪姓大厝另立日本本愿寺真宗派西教堂,但势力不及东教,活动不久便停顿了。

  辛亥革命前夕,日本教士曾一度中断驻泉州。民国初年,又派遣教士继续住泉州日本教堂。最后一任教士大内正雄,卒葬教堂内。1915年,袁世凯承认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中国掀起反日高潮,泉州的日本教也就销声匿迹了。这所教堂,以后改为西隅学校。

  19世纪末,驻厦门的日本佛教本愿寺东、西二教派,还到尤溪县石码设立东、西两派教堂。东派在福寿街金隆米店隔壁(今解放东路38号);西派在今龙县文化馆址设教堂。两个教堂一样尊奉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一样交结地方势力,而地霸也借宗教势力,控制地方进出口税收。

  通过泉州、石码两地日本教情况的比较,可见鸦片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把势力侵入闽南,日本教亦从台湾乘机传播到厦门,再以厦门为据点向泉州、石码两地日本教情况的比较,可见鸦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把势力侵入闽南,日本教亦从台湾乘机传播到厦门,再以厦门为据点向泉州、石码扩展。泉州的日本教本愿寺东、西二派就是这个历史下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