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市农业学校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悠久的校史 泉州市农业学校是泉州市创办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中专学校,至今已有70多个春秋了。 泉州市农业学校的前身是平民中学,由丰泽区东湖水漈村的苏秋涛先生任校长。1932年在石狮文昌祠办分校。同年在石狮分校增设农村教育科一个班。1934年秋,平民中学分设农事科、园艺科和农村教育科。1935年,平民中学正式改名为私立民生农业学校(简称民生农校),仍由苏秋涛担任校长。1936年7月,福建省政府教育厅正式批准民生农校立案,招收农作科新生18人。 抗日战争期间,民生农校曾内迁至南安县小罗溪埔头心,借用黄氏“良庵祠堂”为校舍,后迁至南安四都的“金山祠堂”继续办学,并在上杭茶地、南安四都和晋江河市等地设立分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苏秋涛离任赴台,由叶非英(广东省东莞县人)继任校长。 当时,民生农校校歌由陈范予作词,马思聪作曲。歌词唱道:青年、青年,我们是青年,农人的先锋。到农村去,共同生产,丰富社会享用;到农村去,帮助成人教育儿童;到农村去,努力合作,铲除一切苦痛;到农村去,创造万人福利。用我们的全力,击起农村改革的洪钟。 1947年,民生农校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8年,由中共党员教师黄安成(文卿)担任支部书记,后由学生黄发展(索如)继任。他们团结学校的进步师生,开展各种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6月,根据中共泉州地下党组织的决定,我从晋江县农村调至泉州市区工作。刚进城那一天,碰见泉州市区的大、中学校正在举行“反美扶日”大游行。“文革”前,我曾保存一套由当时泉州“都丽照相馆”史其敏同志(中共党员)用手相机拍摄的泉州大、中学学生反美抗日示威游行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游行队伍在中山路上行走的照片;一张是民生农校学生高举“民生农校”校名的横幅大布条,要从学校出发去参加游行的照片。可惜这些照片现在已不知道放在那里了。1992年,晋江地区农校要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知道我有收藏这么一套照片,要向我借去作校史展览之用,而我却到处找不到。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地区专员公署派庄炳章同志接办民生农校,除将私立改为公办外,还把莆田夹漈农校、德化尚养农校、仙游枫江职业学校高等农科合并进来,更名为泉州农业技术学校,由陈启舟同志任校长、吴序阳同志任副校长。原民生初中改办为泉州市第三中学(简称“三中”)。同年11月,首次由人民政府招生140人,教职员工38人,其中教师23人。1953年2月,福建省政府农林厅决定将泉州农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晋江农业学校。陈启舟同志离任后由吴序阳同志继任校长。1954年7月,福建省农业厅决定停办莆田农校;将该校的170名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工并入晋江农业学校。根据省农业厅的意见,晋江农业学校于1955年增设植物保护专业(简称“植保”专业)。1958年4月,由林金榜同志担任校长。1959年8月,南安县办的农校学生130人并入晋江农业学校。1960年3月,学校更名为晋江农业专科学校,增设牧医和农机两个专业。翌年又恢复晋江农业学校的原校名。1965年,举办公社社长训练班。 “文革”的厄运 正当晋江农校不断发展的时候,1966年,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的狂飚席卷全国,也迅速波及到晋江农校,使学校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造反有理”的号召下,许多师生参加了各种群众组织,他们观点不一,势不两立,从互相指责、漫骂,迅速发展成武斗。1997年,我去复办农校时,曾收到这么一封人民来信,来信者是江西省人,“文革”期间在泉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因当时“造反派”在农校校园里埋有地雷,他不幸踩到,被炸致残。复员回家后,因伤残难于参加农业生产,生活非常困难,要求农校能予救济。 在“打倒一切”的煽动下,学校一些领导首当其中,先后被揪去批斗,横遭迫害,连一些教职员工也不能幸免。原晋江农校教务处副处长蔡××(莆仙人),因神经衰弱,不敢看强光,其宿舍的窗户玻璃用旧报刊的纸糊起来以遮光。可是因不注意把旧报刊倒贴了,那张旧报刊刚好有个毛主席像也成倒挂,被“造反派”发现,立即被抓去批斗,并打成“现行反革命”。有个教师因抄写大字报,抄错一个字,把“万寿无疆”抄成“无寿无疆”,也被揪去批斗,并打成“现行反革命”。1978年,我们在平反晋江农校一些冤假错案时,我看到当时的处理决定时,真是啼笑皆非!要不是亲身经历,我真不敢相信当时那样处理是真的。 1968年11月,晋江农校被迫停办,教职员工全部被解散,大部分被下放至农村劳动,少数人调至其他单位工作。 晋江农校原有一座办公楼、四座教学楼、一座实验楼、一座学生宿舍楼、一座图书馆,还有一些教职员工宿舍和厨房、餐厅等。校内面积70多亩,校外有一个实验农场、一个养猪场和一些教职工宿舍,面积也有70多亩。学校停办后,这些校舍、农场、养猪场被各单位和个人抢占一空,厨房里的几口铁锅也被人端走了。好端端的一所农业中专,已一无所有。致使1975年10月,中共晋江地委和地区革委会决定复办农校,还专门成立了“农校复办筹备组”,由霍胤光同志主持筹备工作。可是,霍胤光同志要来准备复办农校,却在农校找不到一间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只好租用晋江地区交际处(即现在的泉州酒店)的一间房间住宿和办公,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确实如此,这是在“文革”十年的浩劫中晋江地区农校遭受破坏的真实写照和极大讽刺! 复办经过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晋江地委派组织部副部长陈华池同志到我家多次,主要是谈两件事,第一件是要我去泉州市(当时尚属县级市)革委会当副主任,我怕泉州市工作复杂不敢去;第二件是不去泉州市后,陈副部长又来动员我去惠安县革委会当副主任,我又以家乡人不宜在家乡当官为由婉言谢绝。我不愿去泉州市和惠安县工作固然有怕这怕那的理由,但主导思想是希望组织上能把我留在地直机关,让我继续做统战工作。 中共晋江地委和地区革委会没有满足我的要求,又怕安排我的工作后我再次推辞,因此来个“先发制人”的办法。1977年1月,中共晋江地委发了红头文件,任命我为晋江地区农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同年12月再任命为书记、校长),然后由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李明星同志找我谈话。李副书记拿出任命的红头文件给我看。他已不让我谈去不去的问题而是谈如何去的问题。此时,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想去也得去;再加上当时我对晋江地区农校的情况不了解,更不知道“文革”时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只好受命。 接受任务后的第二天,我即自己一个人走进农校看看,以便考虑如何“走马上任”,复办开学。可是,当我走进农校了解情况后,立即被当时的情景惊呆了,眼泪差点掉下来。这哪是农校呀!农校在农校里已无一间办公室与教室,住的全是其他单位的人,类似过去非洲被宰割的殖民地。教室里也没有一张课桌椅,这要叫我如何来复办啊?!我急了,立即回头跑去地委找李明星副书记和农办(当时农校的主管单位)主任朱江水同志。向他们汇报这些情况后,他们听后并不感到惊奇,而是回答说:“知道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派你去复办。你要迅速把这些校舍讨回来,才能把农校复办起来。”我听后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只好要求他们要大力支持我,迅速把这些被占住的校舍讨回来。他们答应了。这样虽增加了我工作的一点信心,但仍然非常后悔不该不去泉州市和惠安县工作,才来农校啃硬骨头。 为了讨回农校被占的校舍,开头那个月,我几乎天天拿着地委和地区革委会关于复办晋江地区农校的决定,挨家挨户去动员他们搬迁。有些单位和个人比较明理,如街道的一个工厂、团地委的郭景仁同志、公安处的杨雀林等同志,动员几天后就搬走了。但是也有几户赖着不搬,我只好请农办主任朱江水同志下来帮助动员。 在解决校舍与实验农场的同时,必须抓紧解决教职员工问题。学校要复办,没有人教书怎么行?!原来的教职员工全部被解散了,怎么办?还得请地委、农办和组织部、人事局、教育局等部门大力支持,一是收回农校原来的教职员工;二是从各单位调一些适合农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三是吸收几位刚从农业院校毕业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在地委、农办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这个问题也基本上得到解决。至1977年6月,已调来教职员工27人;1979年增至44人。学校的领导,一开始只有我和党委委员徐金土同志两人。后来,地委又调华侨大学的李英贵同志、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张庚礼同志和原晋江地区农校副校长曹育东同志来校担任副校长。 课桌椅、床板和其他教学设备不知都被哪些单位、哪些人抢光,无法讨回,只好重新制造。 当时连学生学习的课本都没有,怎么办?只好动员教师们自己编写和印刷。 经过半年日以继夜紧张的筹备,晋江地区农业学校于1977年6月正式复办开学,设农学、牧医、农业机械(简称农机)三个专业,学生是地区招生委员会早为农校招收的“社来社去”学生301人。1978年后改招统招统配生,并在安溪县开设茶叶分校。1979年复办植保专业,并向全省招生。 据统计,晋江地区农校从1977年复办至1979年,共开办5个专业、19个班、学生872名。其中农学专业8个班,学生362人;牧医专业3个班,学生142人;农机专业2个班,学生106人;茶果专业4个班,学生182人;植保专业2个班,学生80人。 1979年,因菲律宾爱国侨胞许龙宣等人在晋江县龙湖创办晋江地区农业机械学校,晋江地区农校停止招收农机专业学生,改由龙湖的晋江地区农机学校招生;晋江地区农校的农机教研组组长吴连炮同志也因此调至该校担任副校长。 晋江地区农校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学校停办、教职员工被解散后,校舍、农场、教学用具被抢、被占,复办前已一无所有。粉碎“四人帮”后,仅在半年间就迅速复办起来,而且办得不错,曾受到福建省农业厅科教处的多次表扬和各地区农校的好评。他们要我介绍迅速复办的经验,我认为其经验主要有两条: 一、地委、地区革委会(后仍称为专署)的重视、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领导和大力支持,我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把一无所有的晋江地区农校迅速复办起来。 二、全体教职员工怀着一定要努力把被“四人帮”破坏的损失夺回来的激情,上下左右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大家发挥冲天干劲,协同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尽最大努力把农校迅速复办起来,而且努力把它办好。 学生们因饱受在“文革”中没有学校读书、缺乏文化知识之苦,入学后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勤奋学习,表现良好。如现在的中共德化县委书记许昆贞、丰泽区区长许维泽、中共南安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清金、中共洛江区委副书记庄建辉等都是当时品学兼优的学生。 从1979年开始,晋江地区农校又接受地委和专署的委托,承办“晋江地区农业领导管理干部培训班”(简称“农干班”),训练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级的副社长或党委副书记。第一期32人,于1979年10月入学,1980年2月结业。现任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荣取同志就是这一期的学员。第二期45人,于1980年3月入学,同年7月结业。第三期38人,于1981年3月入学,同年7月结业。第四期33人,于1981年9月入学,1982年1月结业。第五期45人,于1982年9月入学,1983年1月结业。第六期36人,于1983年9月入学,1984年1月结业。第七期26人,1985年3月入学,同年7月结业。 1981年7月,我被调去中共晋江地委统战部当副部长,不久又被调去晋江县当县委书记。我离校后,农校工作由副校长李英贵同志主持。1982年5月,李英贵同志任代校长,同年11月任农校的党委书记。1984年,由黄水枝同志任农校校长,陈能琛同志任党委书记。1986年3月,因撤地建市,晋江地区改名为泉州市,晋江地区农业学校也因此改名为泉州市农业学校。1989年5月,任命张庚礼同志为农校党委书记。1991年6月,由柯金河同志担任农校党委书记,1996年3月,由杨良典担任农校校长。 泉州市农业学校原来的校舍在现在的鲤城区的凤池,实验农场在现在丰泽区的水漈和湖心村一带。1993年3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泉州市农校迁建于现在的丰泽区云谷,1996年3月新校舍建成。泉州市农校的新校舍占地125亩,建筑面积49874平方米。同年6月,农校迁至云谷新校址,但旧校舍的教职员工宿舍仍有一些教职员工在那里居住。 70年来,泉州市农业学校已从初创时单一的农村教育科,到创设农学、植保、农机、茶果、牧医等专业的农业中专学校,发展到现在有农林类、财经类、信息技术类、商务旅游类、环保类等专业门类较多的综合性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现设16个专业,有教职工129人,专业技术人员99人,48个班级,在校学生2000多人。现在,福建省有关部门已决定将晋江龙湖的农业机械学校合并进泉州市农业学校。现在,泉州市农业学校的专业、教职员工、学生数等都比过去增加很多,教学设施也更具现代化了。 (插图作者:(摄影 李晓川)) 如今的泉州市农业学校 (摄影:李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