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俞大猷公园景区
    位于洛江河市镇的俞大猷公园,是为纪念抗倭民旅英雄俞大猷而建的。作为泉州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占地800多亩。目前公园建有10.5米高的俞大猷立像、古城靖国门、陈列馆、国术馆、啸卧亭、弹亭、田螺姑娘塑像等,正气堂金碧辉煌,石牌坊列阵而立,与石像前的茵茵绿草,共同在诉说着一位英雄不朽的历史。
    抗倭名将俞大猷
    〖儒将、 金门《都督俞公生祠记》、征战、抗倭、俞大猷与嵩山少林寺、军事思想〗 
  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泉州洛江区河市人,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明代抗倭名将。 
  祖籍安徽凤阳霍邱,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世袭泉州百户官,遂定居泉州,至其父俞元瓒已历五代。
  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他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书”,“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明史?戚继光传》把戚继光与俞大猷比较,说戚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俞大猷继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良传统,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辑《续武经总要》等,连同其它诗文杂著汇编为《正气堂集》十六卷;他还是一位儒将、诗人、兵器发明家、武术家。然而,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他一生勤写诗,自说“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
  俞大猷有《咏牡丹诗》一首: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试剑石》:
  “名剑渊沉谁得知,无端自跃欲何为?
   祗从賊子斩顽石,莫若终沉在水时。”
  俞有一首《舟师》诗,是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佳篇。诗曰: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影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俞大猷与戚继光一起,辗转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与倭敌进行了数不清的血战,但其间他却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冤枉和委屈:或被人揽功,或被人委罪,或遭人诬陷,或被人忽略……晚年,俞大猷为厦门南普陀寺题写四首“七绝”,其一曰:
  “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
   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苦自迷。”
  这位爱国将领报国之心愈挫愈坚,直至78岁时还领兵训练,病死在任上。 其好友黄吾野的挽诗,概述了他悲壮传奇的一生:
  “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
   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儒将 
  俞大猷自幼家贫,但勤学不辍。5岁时即在家乡晋北河市入塾读书,曾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10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遗址即今泉州侨中),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15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 清源山至今遗有其练胆石、书刻“君恩山重”、记功碑等。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林福、赵本学等人为师,皆得三家所长。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俞大猷《饮马长城窟》)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王、林、赵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乃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嘉靖元年(1522年)俞大猷20岁时,父爱松死,家贫,被迫弃儒就武,袭世职百户,但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学仲尼之道,而是拨冗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这在他与师友往来的书信中有着记载。即使蒙冤身系诏狱,俞大猷仍与同狱难友相互赋诗,讲理言事,张扬慷慨,一如平时。尽管戎马生涯十分紧张,但俞大猷对当时思想战线上闽学和王学两大学派的激烈论战,却一直十分关注,积极直抒己见。
  俞大猷不但长于军事,且精通六经,守金门、武平时,都建“立马读易轩”,读书授众不绝。考察俞大猷一生的思想,如要划分其理学思想的归属,当可归入闽学一派。他把闽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付诸实践,其治军,以《易》来指导剑术和战阵法式,以儒家的忠、义、仁、信等取信于士兵;其理民事,亦以儒家的仁、信等来折服百姓;其在抗倭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主观上是激发民族正气,发扬朱熹的攘夷思想,以卫护明朝的封建统治。其记室李杜为《正气堂集》作序云:“其学莫非兵,而论兵莫非《易》。”
  时人评价俞大猷曰:“(俞)公为将,未事之先,则心周万全之算;即事之后,则每垂悠久之虑。其周万全之算以底事成绩,则古名将盖多有之;其垂悠久之虑以戡乱兴治,则其用心非儒者不能也。”金门《都督俞公生祠记》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中武进士,列第五名,由承袭百户世职,升署正千户,守御金门。
  金门是明代海防前哨阵地,洪武年间筑城,取“固若金汤”之义。莅任之后,俞大猷加强练兵与海防整饬,使得金门守备森严,沿海盗匪却步。他在旧城训练部队之暇,常到背城面海的城南对海胜地南盘山观海抒怀,在石壁上题刻“虚江啸卧”四个大字。后人作歌曰:“啸于斯,卧于斯,流芳百世肇于斯。”赞美俞公报效国家民族的宏大胸怀。石刻与文台宝塔相距约30米,现列为第二级古迹。“虚江啸卧”又叫“啸卧栖云”,是“金门八景”之一。俞大猷离开金门20年后,他的门生杨宏继守金门,特借此构石为亭纪念老师,称为“啸卧亭”,并题联于亭柱上曰:“啸喝气雄吞宇宙;卧休神隐静风波。” 
  金门因是海岛,向来民风“剽悍嚣张”、难以治理。俞大猷主张文明建设海疆,他到金门后,微服走访乡老,并到泉州聘请名师办好书塾,“导以孝让,申以诗书”。百姓发生诉讼,他都倾心听取,让各方心平气和,讲明事实,然后教诲他们明白是非曲直。俞大猷在金门任职五年,百姓再没有官府诉讼,官府也不曾随意缉拿一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倭寇为患,俞大猷向总督翟鹏上书言事,陈述破敌良策,不被采纳。翟鹏曰:“小校安得上 书!”将其杖责革职。后来他又遇带兵征讨安南的尚书毛伯温,“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结果仍未被录用。 
  金门人为表达对俞大猷的感激之情,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特地为他建造生祠,请金门后浦进士许南洲撰写《都督俞公生祠记》。碑石竖在旧金门城关帝庙侧,现移至金门酒厂路旁。碑高2.48米,宽0.99米。上面列名的还有广州守备杨宏举,掌金门事、泉州卫指挥使王国桂等。碑文录下: 
  都督俞公生祠记 
  金门所生祠一区,所各官暨耆士为俞虚江建也。公昔视师金门所,卑尊长少,举欣欣然,爱若父母,相与亭而碑之,假笔于余季父西埔翁,颂德颂公垂不朽……公为金门御而公廉,孚以恩信。有荆楚剑法以教士卒,有诗书礼乐以育英才。有圣训规条以帅父老子弟行乡约。乃今甲胄之士,人人公侯心,而白皙青衿,间亦崭然露头角。公之教也,斯不亦湛思汪想,足鼓人心乎?至其守汀、漳,而山海剧寇一鼓不歼;守钦、廉而复交黎,异在俯首归顺;镇直、浙而积岁倭患指日汛扫;调大同而鞑虏毙歼,矢石至,只轮不远。它若张连之乱,莆阳之变,惠来之警,亦次第廊清。斯不亦肤功赫,足系人望乎?夫其思足鼓人心也,是故人知感而碑竖焉。公其功足系人望也,是故人不忘而祠建焉。……然见碑坠泪,不过一时感触,岂若岁时有祀,致爱致悫之为有常也。过庙肃恭虔,亦其一方一隅。武平、定海等处,在在有碑有祠,吾又不知其熟为感也。以此观之,则世谓古今人不相及,殆未为通论也。公名大猷,字逊尧,原籍直隶凤阳霍丘县人,世泉州卫前所百户,以魁武科授正千户,累迁都督同知,虚江其别号云。

岁嘉靖甲子冬十月吉,赐进士出身、南京户部、山东清吏司立事、同安南洲许延用撰。 
征战大同、广西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提升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平息感恩、昌化黎族反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冬,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入侵出西北部,他应诏到大同,率军拒敌。“
东路将军欲为马革裹,西路将军欲为铁锄埋”(俞大猷《饮马长城窟》),北边寒冬征战艰辛惨烈,将士视死如归。俞大猷在大同创造独轮战车,置兵车营,曾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在安银堡挫敌万骑,京营从此有兵车的配置。未待全胜,朝廷忽调他戍守南方。“何日扫清俺签尘,复当饮马长城窟”(俞大猷《饮马长城窟》),他渴望重返长城参加战斗,消除民族战乱。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朱纨巡视福建,俞大猷被荐为备倭都指挥。在平息安南入侵广西的战斗中,俞大猷率军“追战数日,生擒子仪弟子流,斩首千二百级”。事件平息后,严嵩抑其功不报,仅赏银五十两。
浙东抗倭 
  元末起至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撅。倭寇源自日本南朝。十四纪末叶,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征服了南朝,统一了日本。南朝一批失败后的武士流亡海岛。他们勾结一批商人和破产农民,流窜到中国沿海,名义上是做生意,实则走私和掳掠,无恶不作。
  明中后期,倭祸严重,江浙首当其冲,受害最烈。倭寇与东南大陆当地不法分子相勾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消灭倭寇,明王朝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倭斗争。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肆侵扰浙东。由兵部推荐,出身贫寒、靠战功擢升为广东都指挥佥事的俞大猷奉召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受命为宁(波)台(州)参将。
  当时,倭寇已破宁波昌国卫、绍兴临山卫,转掠松阳,不到一个月,竟连袭浙东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无所不为,根本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
  俞大猷到任后,立即派出小分队进行侦察,发现倭寇的流动性非常大,今天在此地,明天又在彼地,其主要接应的方式是战舰随行,每到一处就下舰登陆,抢掠后乘舰而遁。浙东地区地势复杂,水路又多,自然给明军的追剿带来了很多麻烦。在分析敌情后,作为一个智谋出众的军事将领,俞大猷认为明军主要的战术不应该是尾随追击,那样只能在倭寇背后打转转,总也追不上。最好的办法是清理河道上的敌舰,令敌回救,然后以重兵逐之下海,边逐边击,并事先在沿海布下舟师,形成包围之势。
  有人表示反对,说如断倭退路,必定会使倭寇全力内袭,攻入腹地,为患甚重。俞大猷据理力争。他说:倭寇毕竟是入侵之敌,他们之所以敢来犯我疆土,乃仗着舟舰可载其逃,一入海就无法追赶,所以他们从来都只在沿海骚扰,如果他们深入内地,和海上失去联系,就如丧家之犬,必被我大军全剿。
    因此,只要灭其战舰,其必返救,一救则正入我彀中,正应兵法攻其必救,如何不胜?
俞大猷的方略受到了上司的支持。他被授权调集福建沿海的明军舟师,以福建制造的楼船分布沿海岛屿,伺机率领精锐部队沿河道突袭倭寇战舰。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俞大猷率楼船突击普陀山的倭寇新巢,焚舟数十艘,斩俘敌千余人,一显楼船的威力。
  果然,窜入陆上抢掠的倭寇,不得不回军营救战舰,并拼死突围与海上战舰会合。明军按照俞大猷的布置,陆地的张经军队举帆出海追击,与埋伏在海中的俞大猷舟师,在松江一带形成前后夹击的合围圈,聚歼逃窜之倭寇,取得了抗倭史第一次大规模的胜利。
  但是,奸相严嵩的亲信赵文华把战功据为己有,张经反被加“养寇失机”罪名,入狱后被害。俞大猷也受降职处分。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初,俞大猷在旧职被革除的情况下,以国事为重,以戴罪之身,披肝沥胆,率河船会战松江拓林的王江泾,歼敌三千余,取得抗倭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其后,又激战太湖,追袭茑脰湖,在马迹山生擒倭寇首领金泾和许浦,在浙东、苏南歼敌四五千人,击沉140艘敌船。一月之间,...... 
景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