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南安林氏民居林路大厝:才华财富结晶 精神匠作长传

发布日期:[2025-04-08] 阅读人:1637  字号: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胡彦明 文/图(除署名外)

“有林路富,无林路厝。”这句在闽南流传许久的谚语至今仍然被人不断提起,足见林路大厝的魅力。

建筑主人林路,是有着“小鲁班”之称的华侨建筑家。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将自己的才华与财力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外来设计和闽南传统建筑结构融合在一起,自成一家、独到精辟,使林路大厝成为中外合璧的典范,为世人留下了这一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而其子、家业继承人林谋盛,更以为抗日战争捐款捐躯的英雄事迹,让林路大厝的养浩精神久久流传。

如今,林路大厝穿越100多年的历史烟云,历经修缮保护,绽放着侨厝古建光芒,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的核心IP。 

【侨厝档案】

华侨建筑家 故园宅邸

南安林氏民居,也称为林路大厝,位于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系房主、华侨建筑家林路亲自设计并在家乡兴建的宏伟古大厝群,主体建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部分附属建筑持续至民国初年完成,距今已有110多年,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厝前后三落(进),是一座集宗祠、住宅、书房、花园、梳妆阁、水榭池亭于一体的“九十九间”半宫殿式民居,原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宏大规模,闽南民间流传着“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谚语,直到今日仍时常被人提及。

现今,大厝仅存民居3座,宗祠和书房各1座,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

【名匠带你看建筑】

一砖一瓦 镌刻侨梦忠魂

在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李良斗,省新镇满山红村党委书记尤长江和林路后人的带领介绍下,日前,记者走进林路大厝,探寻谚语“有林路富,无林路厝”背后所蕴藏的建筑美学与文化魅力。

开泉州新建筑风格之先

林路大厝背靠青山,四幢建筑一字排开,红砖白石、黛瓦燕脊、水榭亭台,半宫殿式大厝气势恢宏、流光溢彩。(满山红村 供图)

在满山红村文化广场边,林路大厝四幢建筑一字排开,通长110多米,无可争议地成为村中的地标和文化景观中心。半宫殿式大厝红砖白石、黛瓦燕脊,房前水榭亭台、背靠巍巍青山,气势恢宏、流光溢彩,被誉为泉州十佳古民居之一。

四幢相连的建筑群分别为宗祠、正屋、叠楼和书房。在建筑群东侧约200米处,还有林路旧居一幢。

其中,宗祠为单进双落三间张带单边护的硬山顶建筑,燕尾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三间凹寿的大门石雕、木雕精美。

正屋为两进三路五间张带双边护的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木构架,护厝前端为二层砖楼,窗户造型及小挑檐均显南洋建筑特色。

大厝叠楼的楼梯由楠木所制,扶手雕饰精美,楼梯木板倒圆角,防止碰伤,充分体现了林路的建筑审美与设计细致。

叠楼也是两进三落五间张带双边护的建筑,其天井侧的榉头房和顶落厅均为二层叠楼建筑,东西护厝前端各盖角楼,正面抹角形成多边形造型,呈现典型的南洋风。内部采用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硬山、悬山和歇山屋顶高低错落、纵横交错,有别于以单层为主的传统闽南府第式建筑风格。

书房则为园林式建筑,采用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前置小园林,后廊有一方亭与天井相互衔接,天井中建有假山、鱼池,布局灵活。

林路旧居,为单进二落带双边护厝的硬山顶建筑,属闽南典型的传统民居。

林路大厝倒映在水中,于历史的天空下,成为人们了解华侨建筑史、追忆华侨精神的建筑实物。

尤长江说,据传,当时建厝所需的墙砖、地砖和钢筋水泥均由海外运来,每天从村里挑出去买建材的白银就有两担,还专门配备两名持枪保镖护送。而据《泉州市志》记载:“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红砖、釉瓦,开泉州新建筑风格之先。”

除了在家乡建筑林路大厝,林路还在厦门鼓浪屿田尾建有钢筋水泥楼房,供国内部分眷属和子弟返乡读书居住。

谚语背后的建筑赞叹

林路大厝的独特华丽,从闽南民间流传的“有林路富,无林路厝”谚语中可见一斑。尤长江指出,人们感叹即使拥有林路的财富,也建不出这样的大厝。这既是对林路作为华侨建筑家的景仰,更是对林路大厝在传统闽南建筑风格基础上融入创新的赞美。

与传统闽南大厝不同的是,林路大厝主体厅堂建有二楼阁楼,东西护厝的前端也各盖有六边形角楼,在浓厚的闽南特色中蕴含西式洋楼韵味,别具一格。大厝不仅罕见地集宗祠、住宅、书房(私塾)及水榭池亭于一体,还设计了防火通道,并建有前后花园,园中假山流水相映成趣,结构完整、功能丰富、布局合理。

欧洲生产、南洋进口而来的花砖仍然完好,色泽不褪。

林路大厝建造之时,已用上当时罕见的玻璃窗户。

林路大厝内仍然完好的明清家具

“林路大厝在建筑装饰美学上,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李良斗说,屋内的梁坊、斗拱、雀替等木构件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刻画工艺精细,无不栩栩如生。就连上下厅堂的进口釉面地砖和半墙上的釉面壁砖图案也十分精美,历经岁月仍不褪色。据介绍,这些花砖原为欧洲生产,经新加坡进口后由林路运回家乡。

李良斗认为,林路将精美石雕、木雕与南洋匠心巧妙结合,使得南洋建筑装饰风格融入中国传统建筑中,成为中外艺术交流难得的实物资料。

林路大厝叠楼二楼厅堂雕梁画栋,建造时写下的《朱子家训》仍然清晰可见。

记者观察到,大厝风格上中西合璧,精神内核是充沛的中华文明。大厝的门柱楹联、壁书家训,处处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家家风。在叠楼二楼厅堂的木扇墙上,林路建厝时写下的《朱子家训》依然清晰可见:“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而宗祠祖堂两侧墙上绘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体有一人多高,与新加坡九龙堂林氏大宗祠前殿两侧的字迹如出一辙,深刻影响着林家后人。

兴办私塾传递家国情怀

林路五代裔孙林晓俊介绍,林路(1851—1929)自幼家境贫寒,靠放牛、捡柴为生,后遵父亲遗嘱学建筑成名,人称“小鲁班”。19世纪后期,林路南渡新加坡,初期从事建筑业,兼制砖瓦,开设福安砖窑。20世纪初,他又创办永盛兴、华林行等商行,经营橡胶土产,晚年增开饼干厂,均有成就。

1901年,林路投标承建高200英尺(60.96米)的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即大钟楼)时,当地建筑商因嫉妒而拒借建筑工具,他便巧妙地采用中国传统搭棚法,逐层建造,至1905年建成,其建筑技术遂为中外建筑界所瞩目,助力其事业开拓。

为人急公好义的林路,对失业的旅外侨胞热情资助,深受劳动界赞誉。他还曾捐输巨款给清朝政府,获清廷赐名云龙,被封为福建花翎道,赏戴花翎。

原书房“养浩斋”,现由林氏后人居住。

出于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林路在建造林路大厝供族人堂亲生活安居时,决定同时兴建书房、举办私塾,并命名为“养浩斋”,寓意培养孩子们的浩然正气。养浩斋免费招收省新后埔村及周边乡村适龄孩童,同时礼聘南安当地富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传道授业,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注重培养孩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礼仪。

同时,林路特地将自己十多个儿子从新加坡接回,送到养浩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时间引发轰动,也推动养浩斋成为省新乃至南安当地有名的学堂,周边学子无不以到该私塾求学为荣。

1929年,林路病逝前留下“实业兴邦,不忘本分”的遗言,并将家业托付给第十一子林谋盛。据新加坡国立大学陈煜博士等人研究介绍,林路共有6房太太、19个儿子和9个女儿;后裔超过1000人,遍布以新加坡及欧美等国家为主的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

如今,在故里居住的只有第四世裔孙两家,但海外后裔仍经常回乡寻根谒祖。

抗战忠魂英雄不朽

继承家业的林谋盛,幼年正是在家乡养浩斋接受的传统教育,数年后到厦门鼓浪屿接受英文教育。16岁时南渡新加坡与父亲团聚,后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林路病逝后,20岁的林谋盛开始继承先父遗业,经营食品业和建筑业,撑起家族大业。后来,他被推举为新加坡建筑工会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执委兼教育主任,成为华人社会中杰出的青年领袖。

事业如日中天时,林谋盛曾筹划续建林路大厝。但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林谋盛投身抗战,把资金全部投入抗战事业,购买飞机武器,参与发动侨界抵制日货,筹集赈款。他还参与发动丁加奴州日本经营的龙运铁矿罢工,并于1941年12月组织成立华侨抗日义勇军抵抗南侵日军。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后,他回国受任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咨议和福建省临时参议员,后又奉命到印度参与组建“136部队”。

1944年5月,化名陈春林的林谋盛潜入马来亚展开敌后任务时被日宪兵逮捕,壮烈牺牲,年仅36岁。他的亲属多人同时遇害,一门忠烈,浩气长存,与林路建养浩斋初衷相契合。2015年,我国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表彰林谋盛的历史功勋,并将其收入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雄群体名录。林路大厝虽然未能续建,丰碑却因人和精神永恒树立、世代相传。

【保护利用进行时】

古宅活化 激活乡村

作为泉州古建筑瑰宝,林路大厝历百多年风雨,虽有部分坍塌与拆除,但主体建筑保留较好。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住建等部门重视下,古厝得到保护、修缮与利用。

2005年,林路故居被省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泉州市政府确认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之一;2013年,林路大厝以“南安林氏民居”之名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投入近1700万元修缮

在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相关部门组织修缮保护工作,修缮方案获批后,于2019年启动修缮工程,分三期开展,总投入近1700万元。修缮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其中,文物部分投入1200余万元,对正屋、旧居、叠楼、宗祠、书房等进行整修,修补更换碎裂屋面瓦件、地面铺装、残损构件等,保持其完整和健康状态。此外,安防工程和消防工程分别投入150万元和300万元。

历经风吹日晒的原窗格木雕

2020年修缮时新作的窗格木雕

李良斗的侄子兼徒弟李金土曾参与此次修缮的木雕部分。李金土介绍,林路大厝的部分室外木雕经风吹日晒,导致窗棂掉落、榫头脱落,部分木雕因水渍侵袭,颜色脱落、腐朽塌陷。“修缮中,我们将纸覆在原木雕上,进行拓印、描边,然后将图案带回工作室雕刻。”他说,大厝的木雕花纹精美、做工精致,在仿制雕刻时只能纯手工打磨,费时费工,木雕修复更换历时两年多。

活化利用发挥综合效益

林路大厝既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也是家风家教的活宝典,更是连接海内外宗亲的重要纽带。

2017年,南安市委宣传部、南安市委文明办等单位将林路故居评定为“南安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依托林路大厝,满山红村开展家风家教研学活动。修缮完成后,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发挥古建筑的社会价值。

居住在林路大厝旁的林路后裔林晓俊说:“我一直住到2007年才搬出林路大厝,在先人的家风家教中成长,作为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保护古厝,弘扬林氏家风。” 林晓俊经常为来访者讲解大厝和家族的历史故事。

2017年3月,林路第七子的外孙、新加坡知名收藏家张东孝及夫人,将徐悲鸿帮林路绘制的人物油画像复制件等6件实物及相关资料捐赠给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挂在叠楼二楼厅堂的林路油画像中,林路左手平放,右手把扇,穿着白色长袍与黑色上衣,银发白须,眼神刚毅内敛……这些实物不仅促使海外亲人回乡寻根谒祖,也让更多人了解华侨建筑史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文化。

多年来,满山红村依托林路大厝的辐射带动,投入2400多万元,打造形成了“林路厝—檀溪”为主线的美丽风景线,将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有机结合,建成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传统村落。未来,满山红村还将进一步活化利用林路厝,把古建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期名匠:李良斗】

李良斗,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国家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首届福建省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泉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服务团专家成员。福建省雕刻艺术专家(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木雕(南安古建筑木雕)传承人,南安市雕刻工艺协会常务副会长。

从事古建筑木雕、雕塑工艺的制作、研发创新长达50年,精研线雕、高浮雕、透雕、圆雕技法,善于吸收创新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与技法,修缮重建古建筑装饰木雕项目国内100多处,海外10多处。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比金奖等各类奖项,2件作品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