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泉州古厝 抬头见繁花

发布日期:[2025-04-11]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网4月11日讯(融媒体记者 林福龙 王柏峰 文/图)漫步古城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抬头,古厝屋顶两侧墙面上的精美装饰瞬间让人眼前一亮:或雕龙画凤,或装花饰莲,或镶珠嵌瓶,不一而足,构成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唯美建筑装饰画……这种在泉州古城随处可见的闽南古建山花,被网友昵称为“山墙盛放的繁花”,倒也恰如其实。

一眼千年,抬头可见“繁花”。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泉州古城,闽南传统建筑同样也是个性鲜明的一大文化瑰宝。那么,这种以古厝屋顶的山墙为画板,创作出历久弥新的“山花”,具体是如何形成传承的?其中又有什么独特的文化符号?这种建筑文化传承发展至今,时代又赋予它什么新的特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约访了泉州市资深古建筑设计师何志榕,一起听听他的独到见识与深刻解析。

山花多是两边相互对称,题材也十分丰富。比如葫芦、云纹、宝瓶、螭虎、花篮、如意、镜子等。不同图案代表不同意思,造型很少有重复的。钱纹代表财富、蝙蝠寓意福气、花篮和宝瓶寓意平安吉祥等。

蔡氏古民居的山花

开元寺的山花

探源山花——

源于汉代盛于明清 悬鱼惹草护屋美化

何志榕介绍,山花是指建筑三角形山墙上的花饰。中国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都有这个装饰,但其具体内涵不太一样,在闽南传统建筑山墙上的这种装饰我们业内闽南话一般称之为“规垂”,之所以称之为“规垂”,是因为闽南传统建筑把硬山山墙上的脊称为“规”,自然从“规”之下的装饰花纹称之为“规垂”。

他说,闽南传统建筑的“规垂”是由中原传统建筑“悬鱼”发展衍化而来的。大约在汉代中原建筑开始出现“悬鱼”这个构件,在悬山山墙挑梁端部采用博风板装饰,其作用一是保护挑梁头不受风雨侵袭,二是美观,而两块博风板在正脊端部下方交会,此处会设置一个悬鱼状的装饰性木块,名为悬鱼。

据悉,悬鱼算是一个兼具实用与装饰的构件,因为鱼有水的属性,木构建筑最忌火,悬鱼有水克火的寓意。到了唐宋时期悬鱼也有做成莲花或如意状的。博风板与悬鱼算是一对最佳拍档,宋代之前歇山顶建筑的悬山山墙大多采用透空式山墙,严格来说这种山墙透空只能看到梁架结构,所以不存在装饰的山花,但悬山的挑梁端部还是有博风板、悬鱼或有惹草的装饰。后来的建筑逐步发展为封闭式山墙,因此也有人在这个三角形实体墙上做了整体装饰山花,但这个山花似乎与博风板、悬鱼组合关联不大。

他表示,硬山山墙因为没有悬挑的屋檐,所以博风板、悬鱼与惹草其实是紧贴山墙的。因为没有挑梁博风板也就失去保护梁端的实际用途,只有装饰的意义。尽管只有装饰意义,在中原地区有的山墙还是保持博风板、悬鱼及惹草的组合样式,有的则仅保留博风板而把悬鱼及惹草做成填满整个山墙的大山花图案,悬鱼也就与山花产生了关联。因为紧贴山墙,堆砌悬鱼或山花所用的材料可以超脱木材而种类多了起来,可以采用砖雕、琉璃、泥雕、灰雕、石雕等。

闽南传统建筑的山墙与山花,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线条之美。

蟳埔村蚵壳厝山墙上的美丽山花(泉州文旅)

传承演变——

手法多样材质丰富 彰显地域文化魅力

何志榕说,闽南传统建筑与中原传统建筑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所熟知的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以硬山山墙居多,在山墙山花装饰处理上基本保持博风板与悬鱼的装饰构架。只是博风板简化成与山墙上“规”一体化的一组细细的“运路”线条,而悬鱼则发展成了贴在山墙上的“规垂”。在闽南山区传统建筑多采用悬山山墙,但并没有在悬梁上做博风板及悬鱼,反而在悬山山墙上做“规垂”,这是区域传统习惯,也是地域的特色。

他说,闽南传统建筑特别是泉州地区的山墙多采用封甓砖,所以“规垂”是在甓砖表面堆砌的装饰性图案,一般采用泥灰堆塑彩绘,也有采用碎瓷片堆剪的。图案内容工匠可以根据传统习惯、建筑性质、业主爱好等制作,图案精雕细刻或绚丽彩绘,手法丰富多样,主题也广泛而多彩,无不体现了艺术的匠心独运。

“‘规垂’与传统的悬鱼比较,其垂的部分与悬鱼相似,但纹样则多以垂吊书卷、花篮、葫芦,甚至兽鸟人物等为中心图案,山墙山尖部分则堆砌形成围绕中心图案的半围合状纹样,多以祥云、蛟龙、蝙蝠、花鸟等为题材的对称图案。”他解释,由于闽南传统建筑有在山墙中开“规尾窗”的习惯,因此山墙高度比较矮的也有“规垂”包裹“规尾窗”形成独特组合造型的案例。“规垂”图案与闽南传统建筑中的木雕、凿花、窗棂、砖雕、石雕一样,其题材内涵大致都是以传统吉祥寓意为主。不同地区的山花在形式和装饰上存在差异,但这也进一步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墙体因像一座“山”,故被叫作山墙,是最能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构建之一。

承天寺建筑上的山花

创意创新——

中西交汇各具特色 与时俱进活态传承

何志榕介绍,现今也有很多兴建传统建筑的案例,随时代发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融入当代具有时代烙印的具体做法,山花也是如此。二十几年前古城南俊路的泉州晋光小学大门改造,为了与紧邻的承天寺风格协调而采用了仿闽南传统建筑的做法,又为了避免小学的特色与寺庙风格过于接近,更为了体现作为施琅夏园遗址的内涵,整组校门设计成闽南传统园林化建筑风格。这组建筑的“规垂”因应学校的要求做成了更能体现小学特色的图案——一本打开的书。

谈到中国传统建筑山花风格的中西对比,他认为:“建筑文化不分国界,在古城区域内也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筑,尤其是整条中山路两侧的建筑群。”从形态差异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山花设计以传统吉祥图案为主要构图,相较之下,西方建筑的山花则更加复杂多变,常通过曲线和弧线来打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动感十足。“中国传统建筑的山花不仅是一种装饰元素,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生活态度等深层理念。相比之下,西方建筑山花则更多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宗教、神话、历史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