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晋江: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县域典范

发布日期:[2025-09-29]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网9月27日讯(融媒体记者 黄祖祥 通讯员 蔡朝阳 吴丽佳)延续暑期文体旅市场活动热潮,抓住“金九银十”消费旺季,晋江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将开展以“来去晋江 邀月敢潮”为主题的文体旅系列活动,推出6大系列、6大区域场景、60项文体旅商活动,构建全域沉浸式“敢潮”体验生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与众不同的性格气质和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从“爱拼敢赢”到“敢潮弄潮”,敢潮无疑是晋江精神的当代延续与时代创造。

当前,在晋江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的时代新征程上,晋江敢潮的文体旅融合实践是对“晋江经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以文脉为根,用创新打破边界;以产业为基,用融合实现共生;以人文为本,用体验连接人心。

当“敢潮”成为一种城市精神,当“文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晋江的“千年文脉”将以最鲜活的姿态激活城市的未来。这将是晋江文体旅融合最动人的模样——让文化活在当下,让城市因文化而更美好。

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强则城市强。今后,晋江将聚焦“建设文化强市”目标,建强“三城两区”(即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体育城市、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和闽南文化保护核心区、高品质文化生活示范区),深挖世遗、海丝、闽南、侨乡等文化特色优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铸魂、以文强产、以文兴城、以文惠民,在文体旅深度融合道路上破浪前行,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县域典范,向全世界讲好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的鲜活“晋江故事”。

传统焕新 让“厚家底”变成“新优势”

今天是世界旅游日,“泉州世遗颂——2025年草庵金秋诗会”在晋江草庵举办。诗会发动海内外文朋诗友以泉州遗产点入诗,将世遗诗歌的写作融入城市生活,以朗诵诗的形式,生动呈现世遗之城的烟火魅力,展现晋江大力推动世界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为泉州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提供生动实践的风采。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的晋江,拥有3个世遗点、153处各级文保单位、110项各级非遗项目……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灿若繁星,如何把文化底蕴厚重、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胜势?

晋江文体旅局局长蔡惠琼表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将文化束之高阁、敬而远之,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传下来”,更要“活起来”,让特色文化、非遗传承在晋江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

晋江新编木偶戏《一鹤“飞”》剧照(徐维耕 摄)

在舞台上“传下来”。过去一年来,晋江传统文化艺术在一系列重大舞台上惊艳亮相并取得佳绩:晋江新编木偶剧《一鹤“飞”》与高甲戏《驯悍记》同时获得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九届全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这是晋江时隔25年再次获此殊荣,也是晋江首次有两台剧目在同一届全省戏剧会演中斩获最高奖;《一鹤“飞”》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填补了中国戏剧节创办38年来木偶类剧目“零入围”的空白;在安徽阜阳举行的2025年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节目展演上,晋江南音艺术团带来的南音《清平乐》是本次展演中福建省唯一代表节目,彰显晋江在南音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突出成绩;由晋江青少年宫、晋江文化馆共同编排的舞蹈类作品《向远方》,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这些“突破”,不仅彰显晋江本土非遗项目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底蕴,更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晋江文化“走出去”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在生活中“活起来”。今年6、7月,晋江第十九届南音会唱突破以往只在文化中心举办的场地限制,走进九十九溪田园风光、梧林传统村落等网红打卡地,通过“非遗+草坪音乐会”等轻量化形式,打破传统演出边界,让南音以更年轻、更具活力的姿态融入市民生活。8月,在为期15天的“福见晋江·海丝戏韵”晋江第三十八届戏剧展演活动中,台上晋江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中心、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示范演出,13个民营剧团接力登台;台下戏剧学堂首堂课——《高甲戏响·丑角登场》热闹开课,20组亲子家庭学习柯派高甲戏表演、女丑十八法,体验高甲戏换装,集合文创、手作、特色美食与茶市集的戏剧市集更是“烟火气”满满,市民、游客在锣鼓声中品美食、赏大戏,感受文化底蕴、共享美好生活。

作为艺术与生活交融共生的创新实践,在“大美晋江”文化惠民工程——开心麻花沉浸式带餐喜剧《偷心晚宴》上,台上演员用“晋邑古筵”报菜名贯口——葱烧金砖鲍、四物老鸭汤、菜脯蒸鲈鱼……将晋江特色美食文化融入表演;台下,土笋冻、虎咬草、拳头母等“晋邑古筵”特色小吃,成为连接观众与晋江文化的味蕾桥梁,晋江美食IP“晋邑古筵”完成了从餐桌到舞台的破圈融合。

大美晋江,主客共赏。自2014年以来,“大美晋江”文化惠民工程已累计演出超1000场,先后引进国家话剧院、福建省歌舞剧院、福建省杂技团、韩国光州文艺专场、英国“24合唱团”、俄罗斯国家明星芭蕾舞剧院、意大利音乐家罗伯托·切拉托等国内外优秀演出团体和个人,进剧场、进镇村、进企业、进校园表演,让晋江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以低票价享受高水准演出,极大地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提高了城市品位。

晋江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本地奔涌流淌,也不断与其他地域文化碰撞交流。近年来,晋江文旅小分队带着南音、高甲戏、掌中木偶戏等非遗项目,远赴菲律宾、甘肃天水、辽宁大连、陕西西安等地推介文旅资源。满载乡音的“晋江故事”“闽南文化故事”在各地传颂,“晋江制造”在文化推动下风靡全国、走向全球。

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在当下、活在群众生活当中——这是晋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刻的认知与实践。今后,晋江将持续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让各类文化遗产更有“烟火气”,融入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内心。

烧塔仔成为梧林传统村落的经典民俗文化活动(王沧海 摄)

空间活化 让“乡土味”走出“国际范”

连日来,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第四届梧林艺术季邀请的18位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纷纷进驻展开创作,将共同呈现摄影、绘画、雕塑装置等13个主题展览,并举办13天艺术文创快闪活动、2场艺术分享会和4场艺术工作坊。国庆期间,梧林将正式对外开放太兴厝“数字福坊”、德养宅“侨乡幻境”、尾厝“财神秘境”及枪楼“登楼体验”四大新展馆,实现文物活化、场景复原与文化叙事,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沉浸之旅。

作为晋江传统建筑群“活态保护”的典型代表,梧林传统村落自2021年开放以来,累计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在这里,旅拍写真馆、小娘惹餐厅、闽南砖雕体验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商户入驻率超80%,带动了一批当地创业就业群体。他们共同见证——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不是“把村民请出去,把游客引进来”,而是让村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

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长夜光龙在五店市巡游

在晋江,像梧林、五店市这样一批沉淀着千百年文化肌理与烟火气息的传统建筑片区,如今正成为新时代文旅市场的“流量密码”。在这背后,晋江市委、市政府聚焦“老建筑重生”这一时代课题,在历史建筑保护提升中,精心建设文化传承空间、构建文化展示载体、繁荣文化综合业态。

晋江图书馆和来旺良品堂联手打造来旺分馆,成为民俗主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近年来,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梧林侨批馆、福林村侨史馆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相继投入使用,成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爱国主义等教育基地;五店市、梧林常态化开展南音、木偶戏、高甲戏以及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引进文创平台、特色餐饮、民宿等业态,有效满足群众对高端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体验、特色文化展示等方面的需求,构建起业态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成为网红潮流打卡地;晋江博物馆一层会议中心区域及周边场所,经过改造升级为晋江文体旅服务中心,将周边的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戏剧中心、科技馆等资源串点连线成片,形成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的“三分钟便民生活圈”,成为晋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客共享”的样板。

当前在晋江,一个个公共空间正被努力赋予文化的力量,让每一个身处这座城市的新老晋江人、游客,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得到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双提升”。

利郎安平桥大秀是晋江“世遗+国潮”文化品牌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

暮色中,古老的安平桥化身时尚T台,说唱歌手携手国内外模特,身着利郎安平桥系列男装,上演一场世界遗产与现代时尚相互碰撞、交相辉映的精彩走秀,成为晋江“世遗+国潮”文化品牌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也为泉州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贡献“晋江智慧”。

选择在安平桥景区举行利郎LESS IS MORE“青年知行”年度大秀的背后,晋江龙头企业利郎一直关注在地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向晋江文物保护基金捐资200万元,以实际行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文脉的存续。在此之前,晋江设立“晋江市慈善总会传统文化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等晋江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产业与文化在晋江的深度共舞,远不止于品牌展示,更在于对城市深厚底蕴的活化与赋能,形成澎湃的国潮文化浪潮。草庵诉说着宗教交融的传奇,也记录了晋江马拉松赛跑者的脚步;金井塘东的亚洲最美触角沙滩,化身天然“潮汐T台”,东石伞具、英林泳装、内坑拖鞋等晋江本土产业踏浪而来,展示跨界融合的晋江力量;紫帽山的文脉气息与晋江七大国潮品牌交相辉映;七匹狼集团不仅在服装界大放异彩,还进入高端酒店领域,其精心打造的七栩礁石酒店荣获国家级“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投资创业范例”奖项,成为高端旅居体验的新标杆……

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既要有气势恢宏的“大而美”,也要有感动人心的“小而精”。在东石镇,有一座特别的图书馆叫“母亲的房子”,源自作家蔡崇达的畅销书《皮囊》中的深情篇章,他把为母亲所建的房子改造成一座现代风格与闽南特色相融合的公益图书馆,成为“厝边”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把世界带到家乡来、把家乡推到世界去……

李焕之艺术馆在今年元旦开馆,精心呈现他“七个音符,一部人生”的艺术生涯。

今后,晋江既将依托草庵文旅街区、梧林传统村落等载体,布局建设音乐主题艺术馆、美术馆等一批“大而美”的文化艺术新地标;也将发挥好李焕之艺术馆、龙泉书院等文化空间作用,持续加强公共阅读阵地建设,支持打造小剧场、特色书店、城市书房、文创潮玩店等“小而精”的新型文化空间,让晋江市民时时处处都能被文化熏陶、感染。

文脉赓续 让“传承人”争当“守门人”

蔡崇达携作品《草民》回乡,在晋江文体旅服务中心为读者亲笔签名。

10月1日,取材自晋江籍知名作家蔡崇达畅销书《皮囊》的院线电影《浪浪人生》将与全国观众见面。这部电影由韩寒监制,黄渤、范丞丞、殷桃等明星领衔主演,讲述晋江东石镇一家五口各怀绝技,看似发“疯”不靠谱,实则积极面对生活难题的故事。

蔡崇达出生于晋江东石镇,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滋养他的文字创作,先后出版小说《皮囊》《命运》《草民》,构成“故乡三部曲”。近期,蔡崇达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命运慢跑团》获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英林心·心作家”研学营是晋江创新探索“慈善+文学”模式的生动实践。自2023年8月起,大明公益基金连续三年设立研学营专项经费,通过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定向支持。研学营每年面向晋江热爱文学写作的青少年开放,邀请一批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担任导师,帮助学员们触发文学灵感、推开文学创作的大门,以求走出更多的“蔡崇达”。

作为晋江培养作家的重要阵地,创刊于1978年的《星光》是晋江本土综合性文艺刊物,目前已出刊150期,在去年迎来“星光熠熠 美美与共”——晋江首届星光文化周,举办《星光》办刊成果展、“文学里的晋江”作家座谈交流会等活动,许多与会者深情回顾与《星光》的一生文缘。当前,晋江正依托“星光”品牌,推出系列培养计划,不断充实晋江作家梯队,让文化的星光点亮城市、滋养百姓。

文化有根,城市有魂。今年以来,晋江文化事业不断奏响惊喜之音:4月底,晋江首个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融合情景剧《侨批往事》在梧林传统村落明德堂首演,以“世界记忆”侨批为脉络,从“衣冠南渡”的晋江文明基因破题,深情演绎闽南地区侨胞赤子丹心的家国传奇,该剧目前已在梧林开展常态化演出,成为晋江文旅融合新名片;8月底,由女演员邓家佳领衔主演的院线电影《不东》,在紫帽山浴仙池营地举行开机仪式,该片由晋江籍总导演吴飞跃、晋江籍总制片人蔡庆增回乡创作,有望成为首部由晋江人执导制片并在晋江拍摄的院线电影……

惊喜不断的背后,源自晋江文艺工作者的痴情坚守。在《侨批往事》剧组,“本土”是最鲜明的标签,剧中32名演员有18人来自晋江青年艺术团,高甲戏、南音、掌中木偶演员则为本地剧团骨干,他们平常忙碌于本职工作,一接到排练任务便马不停蹄赶来排演;在晋江焕之声合唱团,演员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还工作生活在外地,但他们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三下午一起合练……正是在这样一群人对文化事业的坚守下,晋江先后获评“中国民间戏剧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号称“闽南戏窝子”,持续开展各种成届次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迄今已举办38届戏剧展演、34届侨乡谜会、19届南音会唱、18届校园灯谜赛等。

只有人才培养的生生不息,才有文化传承的连绵不绝。今后,晋江将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持续打造张瑞图、李焕之、蔡其矫等文化名人IP和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非遗IP,引领更多文艺家努力成长为新文化名人,吸引更多年轻人一起薪火传承,争当文脉“守门人”,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让晋江文化发展既有高原、更有高峰。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晋江文体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