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张雯
木偶精巧、南音婉转、梨园雅致、宋江阵雄浑……国庆中秋双节同庆,泉州城内好戏连台。从各大戏院到街头巷尾,不仅有本土戏曲的活态传承,更有英歌舞、川剧、京剧、创新戏等剧种惊艳亮相,吸引市民游客放慢脚步,循着戏韵悠游世遗泉州,沉浸式体验流淌于市井烟火间的独特文化魅力。
经典剧目 “精彩名不虚传”
连日来,泉州木偶剧院场场座无虚席,《贵妃醉酒》《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驯候》《元宵乐》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哇,媒婆怎么变仙女了!”舞台上,只见四个“媒婆”木偶卧倒在地,演员们快速理线、放线,随着“锵”的一声锣响,站起来的木偶变成了衣袂飘飘的“仙女”,在演员的一勾一提中翩翩起舞,赢得满堂喝彩。“这个‘一秒换装’太厉害了,精彩名不虚传!”来自江苏的徐女士难掩兴奋,她说自己早已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许多次泉州提线木偶的表演视频,尽管知道下一步就要换装了,但在现场亲眼看到时依然感到惊喜非常。
提线木偶表演 (张雯 摄)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在舞台前排队等待与木偶合影。“终于看到心心念念的提线木偶了,‘小沙弥’特别可爱,演员操纵木偶时的神态和手法也很有感染力,一个小时里我被感动了很多次,泉州非遗文化太有魅力了!”江西游客毛女士开心地说,合影时“小沙弥”会拿着木鱼棒在头上轻轻敲打,“小猴子”则会温柔地摸摸头。“有一种小木偶真的在和我打闹玩耍的感觉,那一刻我相信每一个木偶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看戏体验太美好了!”
公益演出 “处处都有戏看”
以往假期前后,常常能看到外地游客在网上留言,感慨泉州提线木偶演出一票难求,都得先抢票,再规划旅游的行程。今年双节假期,泉州公益惠民演出不断,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等传统戏曲演出贯穿世遗点与街头巷尾,市民游客纷纷点赞,“处处都有戏看,再也不怕抢不到票没戏看了,现在走到哪儿都能感受戏曲魅力”。
“中秋月,照纱窗,栏杆倚栏杆相倚傍……”10月1日晚,泉州府文庙西南隅的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内,一曲中西乐器混搭、古典与流行融合的新编南音《风打梨》悠然响起,向市民游客展现了千年南音历久弥新的魅力。演出间隙,乐师还向观众分发了南音打击乐器“酒盏”,邀请大家一起为南音经典曲目《直入花园》伴奏。“第一次看到这种乐器,敲击声清脆悦耳,我们普通观众也能参与到演出中,这种体验很新奇。”重庆游客龚女士是第一次来到泉州,行程刚开始不久,就已让她感受到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魅力。
余音未了,随后登场的提线木偶《钟馗醉酒》将演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我们太喜欢这个戏曲‘拼盘’了,在泉州旅行期间如果有机会还想‘二刷’!”一个小时的演出让来自湖北宜昌的邱先生一家意犹未尽。他坦言,他们原本是奔着提线木偶的公益演出来的,没想到仅是南音表演就已经让他们大饱耳福,提线木偶的精彩更是超乎预期。“泉州人民的夜生活太惬意了,真应该找个机会过来旅居一段时间。”
创新剧目 “激发了我们的探索欲”
当豪气冲天的水浒英雄,遇上秀丽柔美的蟳埔簪花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泉州宋江阵焕新升级为“簪花侠士2.0”,融合高甲戏绝技与武术套路,并邀请潮汕英歌舞强强对话。在10月1日蟳埔渔人码头演出现场,只见108将头戴簪花围、身披水浒战甲、手持十八般兵器,一招一式尽显锋芒,演绎出刚柔并济的视觉冲击,引来观众阵阵叫好。
10月1日下午,蟳埔渔人码头锣鼓喧天,泉州宋江阵2.0非遗巡游秀热闹上演,108将头戴簪花闪亮登场。 (陈起拓 摄)
来自浙江杭州的顾女士带着一家老少在现场看得津津有味。她告诉记者,其父母都是戏迷,当天提前一个小时过来等候好戏开场。“宋江阵和我们平常在杭州看的越剧、昆曲很不一样,武术元素比较多,场面也大,看起来很过瘾。”顾女士的母亲说,他们在泉州玩了3天,体验了簪花,还品尝了许多当地美食,觉得泉州“越逛越有意思”。
备受年轻观众期待的全国首个“戏剧盲盒”——《偶遇世界·因为刺桐》也在这个假期上线。四部率先登场的剧目串联起泉州跨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与人物故事,给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我们开出的‘盲盒’是《世间再无李叔同》,演员的表演以及舞台设计都充满匠心。”上海游客小米说,沉浸式的演绎形式让观众仿佛陪伴弘一法师走过他的一生,“激发了我们的探索欲,接下来计划到开元寺慢慢逛一逛,找寻弘一法师留下的足迹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