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民俗

巷鲤时光·承天巷:泉州“最具文艺气质的街巷”

发布日期:[2025-09-29] 阅读人:1637  字号:      

承天巷:泉州“最具文艺气质的街巷”

从中山中路向东,漫步至南俊路,巷尾便是闽南古刹、“泉州三大丛林”之一的承天寺。这条不过300多米的巷子,因寺得名,叫作承天巷。它像是一根细韧的线,一头系着市井繁华,一头系着禅意清净,中间串起的是时光雕刻出的古城记忆。

承天巷西段与中山中路相连

“闽南甲刹”隐于市

千年城门有遗韵

承天寺又称月台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少林寺并称泉州四大丛林。承天寺址最初为五代时期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后改建为“南禅寺”,南宋景德四年(1007年)朝廷敕封月台承天禅寺。

一千多年来,承天寺兴衰交替,又屡经扩大修建,规模宏大,鼎盛时期有殿宇四十余座。如今全寺面积60余亩,规制崇宏,体系完整,寺内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积淀,有国内罕见的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延曦铸钱遗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经幢,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题“泉南佛国”碑刻等历史景观和遗址,这里还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最主要的驻锡之地,有“弘一法师化身处”和弘一法师居住的月台别院等痕迹。

巷因寺得名,但巷子的历史可追溯至更远的唐代。这里曾是泉州子城(内城)南门——崇阳门的所在地。如今,巷口仍立着三块碑:一方是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立的“唐子城崇阳门楼遗址”碑;东侧墙壁上嵌着1964年的遗址碑;更高处的石匾,清晰镌刻着“丽正门”三字,为康熙十年提督杨捷重建后更改的名字。昔日的崇阳门还曾作为鼓楼为全城报时,因此也被称为“南鼓楼”。

巷口的碑刻静静讲述着那段遥远的故事

三方不同年代的碑刻并肩而立,见证着小巷从唐风宋雨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也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更有意思的是中西建筑的对话。巷尾,建于1921年的哥特式基督教福音堂静静伫立,与一路之隔的承天寺共映蓝天,成为泉州多元文化包容的生动注脚。

古厝藏深宅

犹见名门风华

穿行巷中,仿佛步入露天的闽南建筑博物馆。古厝比邻而立,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一段家族往事。

其中最特别的当属泉州市区唯一一座青砖古厝、75号的“青砖徐”。在遍是红砖建筑的古城,这座清代正四品大员徐应升宅第,以其独特的青砖立面显得格外不同。徐应升为清乾隆年间解元,官至兵部武库司员外郎、中宪大夫。“青砖徐”原为五落五开间双护厝的宏大规制,如今虽仅存中落官厅,但从梁枋和门楣间的精雕细刻、万字纹墙面等,依稀可窥见昔日的风雅与气派。

徐氏一族堪称古城望族,不仅附近敷仁巷内还保存有家族留下的文魁宅、进士第等,更珍藏着清嘉庆皇帝的圣旨(复印件),家族之显赫、门风之敦厚,可见一斑。

移步数十米,79号、81号是蔡氏老宅,这里是泉州知名国画家蔡展龙的故居,蔡展龙曾师从泉州著名画家李硕卿,他擅长水墨花鸟,被尊称为“闽南文人画派先锋”。百年前,蔡氏先祖经商致富后,从巷中另一大族陈氏手中购得此宅,如今,老宅的梁柱、门窗仍保存着当年大户人家必备的雕饰。而89号古厝则属于清末文武双进士陈保泰、陈文芳,也有200多年历史,原为三落五开间布局,门口曾矗立的进士旗杆,标记着一个家族的荣光。

老街焕新颜

漫步巷弄觅诗意

经过泉州古城街巷市政综合提升改造后,承天巷的肌理被更好地保留和凸显。错落有致的闽南古厝、平整的青石板路,漫步其中成为一种享受。

最巧妙的是巷中的电力开闭所。这座163平方米的功能性建筑被设计成极具闽南特色的燕尾脊红砖厝。现代功能被妥善藏于古朴形制之中,燕尾脊灵动飞跃,红砖墙温暖质朴,成为巷中一道和谐景观。

巷中的电力开闭所将现代功能藏于红砖古厝中

改造后的承天巷不仅古韵依旧,更涌动着青春的活力,新业态的注入让古老巷弄焕发出文艺的新生气质。

赤子空间是承天巷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地标之一,也是很多年轻人认识泉州的第一个窗口。今年恰好是它“落户”第十年。从最初的服装买手店,逐渐“生长”为集时装、咖啡、书籍、展览与社区营造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创始人阿梅和亚三选择在此扎根,是因缘际会,更是被这里的街巷文化吸引。作为漳州人阿梅将淳朴的乡愁寄托于此,也亲眼见证了巷子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们一直在成长,和这座城市一起。”阿梅说,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接触到了更不一样的泉州,并以“根植于本土文化又保持自我”的初心,不断向外“打开”,用更新颖、当代的方式,讲述和传播泉州的故事。

赤子空间已成为古城鲜明的文艺地标

逛一逛书店,点一份特有的、搭配“阿诗家油条”的油条阿芙佳朵,成了许多到访者必打卡仪式。酥脆的现炸油条、醇厚的咖啡、清凉的冰淇淋,这种大胆的混搭正如承天巷的气质——传统与现代无缝交融,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味道。诗人黄灿然,作家许知远、陈春成等文化名人的到访,也为这里增添了一份“转身遇见谁”的隐藏趣味。

承天巷44号的五十弦艺术岛则带来了另一重色彩冲击。2022年,长期旅居泰国的泉州青年艺术家五十弦回到家乡,创作了“拥抱泉州”系列,以充满热带海岛风情的插画和周边产品,重新诠释了闽南风貌,泉州的地标性建筑在她笔下变得明媚动人。

五十弦为古巷增添一分热情海岛风情

藏于巷内的日课书房也为承天巷增添了一缕书香。古城核心区、闹中取静、文化聚集——三个元素吸引了返乡青年吴金岭将日课书房落地于此。一年多,这里以“书”为媒介,致力于“构建泉州的阅读生态”,举办了诗歌分享、观影沙龙等百余场小型文化活动,成为游客与泉州在地文化的另一种连接方式,而街坊间的互动也是书房的日常之一。

赤子空间门口的竹椅、五十弦艺术岛设置的“爱心分享座”,不仅是游客歇脚之处,也是阿婆们摇扇闲话家常的“好所在”;巷子转角处的“街头萌物”自助小摊、缝纫店门口的“补衣贴”……在承天巷,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日常,成为街坊生活的一部分。书店、咖啡、茶馆、文创、展览、美食、摄影……共同构成了承天巷新的表情,吸引着无数文艺青年前来打卡,被网友们誉为泉州“最具文艺气质的街巷”。

五十弦门口的“爱心分享座”。

缝纫店门口的“补衣贴”。

“似锦”谱年华

烟火日常皆风景

承天巷温暖的市井烟火,浓缩了泉州人的日常图景:清晨,巷口的阿玲花生汤热气蒸腾,花生熬得糯软绵密,一碗下肚,开启一天满满活力;中午,丽云肉燕店前,熟客络绎不绝,打包一份生肉燕回家煮食,是许多老泉州人的习惯,还有忙碌的快餐店、杂货铺、缝纫店、油条店、理发店,以及一路嬉戏走向幼儿园的孩童。

改造后的承天巷仍保留了古巷韵味

在这里,新老业态没有竞争取代的焦虑,有的只是互相滋养的从容。年轻人的时尚小店与社区的原有生态相融相生,买菜的阿婆会好奇地看看橱窗里的新展,坐在咖啡馆外的年轻人则习惯了耳畔传来的闽南语家常,这种交融成为承天巷新的表达方式。

一阵雨过后,临近巷口的青石板路上,“似锦”二字更为清晰。它仿佛是承天巷的诗眼,不管是哪个时代、承载何种文化,都能在这里被包容,焕发新的生机,并被寄予“前程似锦”的祝福。

游客踏过“似锦”,漫步古巷。

承天巷是一条可以漫步、可以发呆、可以怀想、可以生活的巷子。当你踏进于此,便开始了一段文化、信仰、美食与艺术交织的旅程。时光在这里仿佛被调慢了流速,每一步都能收获惊喜,每一眼都可定格风景。它告诉最好的传承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让历史自然地呼吸在当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