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泉州,中秋除了赏月吃饼,番薯与芋头更在节俗中占据特殊地位。而月饼虽美味,食用却有不少讲究。
泉州同赏月 添份芋薯香
泉州地区的中秋节习俗围绕团圆、赏月及品尝月饼展开,不过泉州还独具特色地融入了番薯和芋头作为节令食品。海丝泉州推荐官洪泓介绍,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这一习俗已延续千年,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寓意。
在泉州,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皆会备置番薯、芋头与月饼用以祭祀祖先、土地爷。若是遇到当年没有月饼可供之时,就改以煎制的“甜芋饼”替代。祭祀仪式完毕后,这些食品便转化为当日的午餐佳肴。由此,泉州民间至今流传着“八月十五众人食芋”以及“食水果拜树头,食米饭敬田头”等俗谚,还有“饱胀中秋”的说法。这是因为食用番薯后,番薯易发酵导致腹胀。
中秋时节食用番薯、芋头的习俗根源可追溯至农耕文明时期。洪泓分析,中秋节正值农作物丰收之际,农村以硕大浑圆的“芋魁”作为供奉之物,其形态象征着丰收与圆满。此时恰逢金黄的番薯、洁白的芋头成熟季,泉州人赋予其“包金包银”的美好寓意。泉州俗语有云:“烧肉凊鱼,烧芋凊番薯”,意思是肉类与芋头热食更显鲜美,鱼类与番薯凉食则更添清甜之味;“烧”法能激发食材香气,“凊”(凉)态则能凸显其天然甜味。
此外,在闽南语语境中,“芋”与“路”“护”发音相近,衍生出“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的谚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外,一颗“芋母”往往能繁衍出众多“芋仔”,故有“芋仔芋孙”之说,谐音“护仔护孙”,寓意中秋团圆之际对庇佑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及家庭和睦的美好祈愿。
月饼香甜溢 食忌需谨记
作为中秋的标志性食品,月饼虽美味,却也有一些食用禁忌。
泉州市营养健康协会会长林海云提醒,月饼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烘烤,性质偏热,不易消化,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体内滞热,容易引发便秘、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等不适症状。对于特殊人群,食用月饼更需谨慎。肥胖或者超重者,少吃豆沙、枣泥等太甜的月饼;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食月饼;患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者,月饼吃多了会使胃酸大量分泌,损伤已经破坏的黏膜;胆囊炎患者吃过量月饼,容易引起胆囊收缩,使胆汁排出发生障碍,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胆结石病人食用过多月饼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这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为剧烈腹痛,若不及时就诊可能危及生命;久病初愈者,身体正处于康复阶段,消化功能仍然较弱,吃月饼时,应以品尝为主,切忌过食。
除特殊人群外,市民每次摄入月饼的总量也需控制,一天不宜吃超过一个月饼,一次吃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最佳。2岁以下的婴幼儿、脾胃虚寒的孩子,有感冒、发烧、咳嗽、哮喘、抽动症等症状的孩子,高油高糖类食品会增加脾胃负担,因此尽量少食或者不食月饼。
大部分月饼是高糖食物,对于胃肠不适者来说,早餐吃月饼,一上午都会出现泛酸情况。若早餐想吃月饼,最好与粥、小拌菜等搭配,以保证营养全面、口味适中。夜晚也不适合用月饼充饥,否则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道休息。因此,在任何一餐中,都不能将月饼当作正餐,只能作为两餐之间的填补。同时,吃月饼时不宜搭配冷饮,月饼甘甜油腻,遇冷容易积滞,可能引发恶心、厌食、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
品饼配佳饮 解腻又养生
林海云建议,为了缓解吃月饼带来的不适,搭配合适的养生茶饮是不错的选择,不同类型的月饼适合搭配不同的茶饮。
林海云提醒,对于含油脂较高的月饼,如蛋黄、五仁月饼等,山楂茶和普洱茶是最佳拍档。普洱茶性甘冷,去脂效果佳;山楂茶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肠胃消化。需要注意的是,山楂茶最好在饭后饮用,睡前也应少喝,过量饮用容易引起胃酸反流,造成不适。
口感清淡的月饼,像冰皮月饼、水果月饼等,与玫瑰花茶搭配最为合适。冲泡玫瑰花茶时,不宜用滚烫的开水,水温控制在80摄氏度到90摄氏度为宜,以免破坏维生素C的活性,一般五六克玫瑰花蓓蕾搭配500毫升水即可。冲泡时要快进快出,泡开后立即倒出茶水,避免长时间浸泡。清爽的月饼搭配花茶,能让月饼口感显得更丰富。
低糖月饼深受健康人士喜爱,其最佳搭配茶饮是罗汉果茶。罗汉果茶不仅能改善低糖月饼的口味,还能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在茶中适当加入菊花、枸杞等,既能增加茶香和酸甜口感,又能清除腻味。但罗汉果性凉,体质寒凉或脾胃虚寒的人群不宜多喝。
还有几款养生茶饮适合在食用月饼时搭配饮用。
陈皮山楂普洱茶,适合需要消滞和胃的人群,脾胃虚寒者可选用熟普。取普洱茶3克、陈皮2克、山楂3克,加入适量沸水冲泡1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若用水煮10到15分钟,效果更佳。《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味苦性温,解油腻牛羊毒……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与陈皮、山楂搭配,是常见的养生茶疗方,能有效促进消化、降脂去腻、活血化痰,防治饮食积滞。
安秋茶有养阴润燥、健脾开胃的作用。取玉竹6克、杭白菊3克、枸杞子3克、茯苓9克、陈皮1到2克、乌梅1颗,将这些材料加入适量沸水冲泡1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水煮10到15分钟效果更好,还可根据个人口味调入少许冰糖或蜂蜜。《日华子本草》记载玉竹“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能润肺胃、养容颜;乌梅可生津、开胃;白菊花、枸杞子能养肝明目;茯苓、陈皮能健脾化痰。这款茶味道酸甜,滋而不腻,老少皆宜,可用于秋季日常保健,对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咽痒、目涩等不适有调理作用。
养脏茶能理气润燥、暖脾胃。取桂花1克、甘草2克、陈皮1到2克、干柠檬片1片、枸杞3克,用适量沸水冲泡1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水煮10到15分钟效果更佳,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少许冰糖或蜂蜜。桂花可化痰散瘀、暖脾胃、通气血,桂花与甘草搭配,在《遵生八笺》中被称为“天香汤”,有健脾醒脾、振奋阳气的功效。陈皮能健脾燥湿,枸杞子可养阴明目,柠檬能下气和胃、生津止渴。这款茶气味微香,味道甘甜且略带酸味,尤其适合体质偏虚寒的人群。
相关链接
中秋节的中医药文化
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西汉的《淮南子》中有详细记载,《淮南子·览冥训》中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讲述了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仙药,其妻子嫦娥偷吃仙药后飞升天界,在月宫变成蟾蜍,过着清苦孤寂的生活,因此月宫也被称为“蟾宫”。蟾蜍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本草纲目》记载:“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匿,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唐代《酉阳杂俎·天咫》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写了吴刚酿制桂花酒的故事。桂花象征着清香、高洁与美好,古人将考中状元、进士称为“蟾宫折桂”。关于桂花的药用价值,《本草汇言》记载:“桂花,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桂花酒祛除胃寒的效果较好,其性质温而不燥,能温润脾胃,对缓解秋季燥气有一定作用。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松香柔腻,迥异寻常。”月饼馅料中的豆沙、芝麻、枣泥、核桃、花生、杏仁等,大多属于药食两用之品,不仅味道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